作者:zhanglei 瀏覽:2776次發(fā)布時間:2012-09-07 12:10
剛剛結束的暑期對于一些中小學生而言,也許是輕松愉快的,而對另一些學生而言,卻是緊張而忙碌的,仿佛暑假還沒有開始就結束了。由于暑期作業(yè)、課外輔導班等接踵而至,讓不少“被綁上戰(zhàn)車”的孩子身心疲憊。
作業(yè)負擔重 題海茫茫
這是北京市一個“小升初”學生的暑期作業(yè)“賬單”:
語文、數(shù)學、英語近200套習題,每套平均用時1小時;以上主課各一本暑期作業(yè),完成一本約需半個月;8篇作文,平均每周2篇多;2篇讀后感,每篇需引用6處原文;參觀一處人文場館,寫一篇考察報告……
今年12歲的宋曉宇這個暑期過得并不輕松,為完成以上作業(yè),他每天朝九晚五地跟媽媽一起去單位“上班”,有時晚上還要“加班”。日記里,曉宇郁悶地寫道:“作業(yè)太多,真沒意思!
類似曉宇這樣整個暑期被淹沒在題海中的孩子不在少數(shù)。杭州的許林旭周二剛升初一,但她已提前把新學期的英語單詞全部背完了。在語文老師的要求下又寫了12篇隨筆和讀后感,每天還要寫一張鋼筆字帖和英文字帖!埃吩鲁鯇W校開了家長會,任務就是布置作業(yè),”許林旭的媽媽說。
近年來教育部門“減負”文件和通知頻出,對學期內學生作業(yè)量和上課時間作了嚴格規(guī)定。然而,學校方面總有辦法增加學生的學習時間,至于寒暑假期間該給學生布置多少作業(yè),老師自主性比較大。
北京石景山銀河小學語文教師陳老師告訴記者,小學生假期作業(yè)通常有3套基本習題,這個數(shù)量對于學生并不多。但各科老師一般都會根據(jù)本科課程進度布置額外的作業(yè),有些還會給學生推薦配合課外輔導班的教材,這樣一來學生的“總工作量”就會很大。
陳余新是南京市金陵中學實驗小學的學生,今年他的作業(yè)中多了一項“暑假生活課程行動”,雖然只有薄薄12頁紙,但每一個章節(jié)都包含了閱讀、練字、探親訪友、綜合實踐等內容。他說:“作業(yè)看起來很輕松,但做起來很費勁,暑假作業(yè)在開學前一天才完成。”
陳余新的家長告訴記者,這些內容對于一個中學生來說也許并不困難,但是對于一個才9歲的孩子,出門實踐又要拿電腦,又要拿相機確實有難度。素質教育的創(chuàng)新我們表示歡迎,但要求小孩子“一口吃個大胖子”的確不現(xiàn)實。
補課壓力大 疲于“趕場”
8月28日的北京市某高中一間教室里,30多名學生正在預習高三數(shù)學,嗡嗡旋轉的電扇不敵悶熱的天氣,個別學生昏昏欲睡。文科學生王恒告訴記者:“這是暑期學校補課的最后一天,同學們雖然疲于“應對”,但不敢懈怠,有時候真想體驗‘退休’是什么感覺!
。常叭瞻,南昌市KIKI精英教育中心4個教室里坐滿了學生。其中一間教室,20多名五年級學生正跟著老師大聲誦讀英文。一名陳姓負責人說,他們根本不用做廣告,孩子都是主動來報名的。由于暑期生源太多,還增加了一個新班級。
眼下各地的暑期培訓班已成常態(tài)。強化班、沖刺班等隨處可見。很多中小學生前腳從學校門出來,后腳又踏進了補習班的門,暑期培訓班課程成了一些學生的必修課。
北京市東城區(qū)一名高中英語老師坦言,暑期比上班還忙。工作7年的她每年都在外面的補習班帶課,平均每個假期教20來個學生。而她在學校所帶的班級幾乎一半的孩子暑期“開過小灶”。
家住南昌市北京西路的周子清即將上小學四年級,按說不存在升學壓力的她,這個暑期應該比較輕松,然而她也是在奧數(shù)、英語、語文作文等一個接一個的輔導班中度過的,光是習題冊和卷子堆在書桌上就有一尺多厚。若不是跟父母去上海看世博放松了一周,她甚至忘了自己是在過暑期。
看到女兒辛苦,作為媽媽的左女士心里充滿矛盾:“要上好的中學,這些功課都是必須要做的。孩子辛苦我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,但是只能咬咬牙。”
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,目前小學生補課普遍集中在語文、數(shù)學、英語和奧數(shù)上,而奧數(shù)是最令學生“頭疼”的一道坎。一些地方的重點初中用奧數(shù)成績作為招生標準的一項,部分學生甚至為此同時上兩三個補習班,這種單是為了升學而學習的現(xiàn)象較為普遍。
除了“傳統(tǒng)”意義上的課程補習,一些地方還出現(xiàn)了新的補課內容,比如越來越多的中學生參加了體育集訓班,為來年的中考體育測試備戰(zhàn)。在杭州,根據(jù)相關規(guī)定,中考體育考試有三次機會,學生可以在跳遠、跳繩等項目中自主選擇,按最高分錄取。與文化課相比,從體育上提高成績似乎成了一條升學捷徑。
杭州市教育局一位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:“我們的初衷是為了讓學生提高身體素質,減輕應試壓力,結果事與愿違。體育成了應試教育的一部分,最后成了學生的新負擔!
學生“減負”不能流于空談
暑期本是孩子放松娛樂、豐富課外知識的時間,而長期以來的升學壓力讓暑期偏離了本身含義。一個辛苦學期的結束卻意味著另一段辛苦學習的開始,不少孩子身心俱疲。
令人費解的是,“減負”年年提,“增負”年年有。許多地方明令禁止中小學組織學生集體補課,但實際情況大相徑庭,特別是那些面臨“小升初”和“中考”的學生。
北京一位中學負責人告訴記者,雖然教育部門有“禁補令”,但暑期給學生補課的學校并非個別。一方面學校要靠提高升學率吸引優(yōu)秀生源,另一方面部分家長也希望孩子提高應試能力。
究其原因,大概有家長對孩子“金榜題名、仕途高升”的愿望,有孩子們對競爭社會“適者生存”的無奈,最根本的還是現(xiàn)行教育制度中“唯考分論”的因素。采訪中一位老師直言不諱:“現(xiàn)行以考試衡量學生的制度不改變,‘減負’就是一句空談!
應試教育催生了“唯考分論”,在這種考試制度下,一些家長對于孩子自身的全面發(fā)展很難兼顧。一位初三學生的家長傅先生說:“孩子本可在擅長的領域有所發(fā)展,但分數(shù)至上的評價標準在主導著他們。更讓人擔心的是,孩子們逐漸習慣了這種緊張的、不間斷的學習生活!
北京市55中高三年級一位老師對記者坦言,高分數(shù)是學校優(yōu)質生源的保障,也是教師獎金評定的依據(jù)。在目前的考試制度下,老師只好去抓升學率,而最終承受壓力的是學生。
近日實施的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(fā)展規(guī)劃綱要》提出,將通過“改革考試評價制度和學校考核辦法”等方式為學生減負。對于升學壓力導致學生課業(yè)負擔加重的原因,提出改革措施:各種等級考試和競賽成績不得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入學與升學的依據(jù)。
對此,21世紀教育研究員副院長熊丙奇指出,要切實減輕應試教育造成的學生負擔,不但要從體制上扭轉目前“唯分數(shù)論”的應試教育局面,還要推行對學生的綜合、動態(tài)的多元評價體系。素質教育不是一句空話,“減負”不能僅僅是一個“愿景”。(新華網(wǎng)北京9月1日電 “新華視點”記者劉敏、章苒、沈洋)